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辽河复苏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0:57:00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0日电 题:西辽河复苏记

新华社记者刘伟、连振、王春燕

曾经奔流不息的西辽河,在断流27年后,今天全线恢复过流。

西辽河,这条蜿蜒在我国东北地区西部的河流,坐落于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干流长达403公里,与东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交汇形成辽河,最终汇入渤海。西辽河冲积形成平坦广阔的西辽河平原,孕育了流域内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

1998年以来,随着西辽河流域内降雨减少,农业生产扩张等原因,西辽河干流常年断流,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干流,西辽河流域生态一度岌岌可危。

4月8日,西辽河水穿过通辽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74岁的王金从小居住在西辽河畔,他童年记忆中的西辽河是“夜里哗哗的河水声”,是“出远门一定要坐船”的宽阔河面。

西辽河断流,王金开始以为只是暂时现象,但没想到会一断27年,“母亲河突然没水了,对我们这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心里十分失落。”

作为当地有名的摄影师,王金觉得不能让西辽河只存在于记忆中。2021年,他背起相机,跨越河北、吉林、辽宁、内蒙古四个省区,深入到27个市县(旗)区,拍摄西辽河流域的水文地理、考古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古迹,用照片讲述西辽河的前世今生。

2020年以来,水利部对西辽河流域展开水资源统一调度。松辽水利委员会会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水利部门,高质高效实施西辽河生态补水工作,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2020年,水头行进至苏家堡枢纽下游32公里处;2021年,水头行进至苏家堡枢纽下游86公里处;2022年,水头最终推进至总办窝堡枢纽下游18公里处;2023年干流过水长度达135.15公里;2024年,在断流26年后,干流水头首次到达通辽城区。

4月8日拍摄的西辽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5年3月4日,本年度春季水资源调度工作正式启动,以水库蓄水为调度主力,充分利用融冰水和河道槽蓄水,优化补充外调水和再生水,补水水头历经38天与下游既有水体汇合,顺利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目标。

4月10日10时,西辽河干流水头到达教来河口,顺利与下游有水河道衔接,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

“2023年4月,西辽河水头到了总办窝堡水利枢纽,又向下游行进了70多公里,我就跟着水头一路拍。”王金翻着电脑屏幕上的照片,声音有些颤抖,“拍摄着西辽河的汩汩流水,我心里好像有条河也在流淌,仿佛听到了当年的哗哗水声!”

4月9日,西辽河水穿过通辽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今年3月,西辽河水27年来首次穿过通辽市区,继续蜿蜒而下。作为专业摄影人,王金已经跟拍了好几天。“奔涌的西辽河水啊,通辽人盼得太久了!”

通辽市辽河公园成了热门打卡地。听说西辽河来水了,市民们有点时间就跑去河边看一看。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搭车到河边看水,有自媒体博主紧跟热点到河边直播,有年轻人带着橡皮艇玩起了漂流,还有的人只是静静地来到河边,看着一泓清水给这座城市带来生机。

“当年我从西辽河走过,河中飘满美丽的云朵,河水滋润两岸的鲜花,风中传来动人的牧歌……”歌曲《西辽河的祈愿》描绘的既是曾经风姿绰约的西辽河,也可以是未来造福两岸百姓的西辽河。

相关文章
“鸟浪”翻滚!8万候鸟开启春日度假模式

“鸟浪”翻滚!8万候鸟开启春日度假模式

连日来,在西辽河支流的老哈河奈曼旗段,数万只候鸟在芦苇荡附近的湿地嬉戏、游玩。河面上,鸟儿们或低头觅食,或梳理羽毛,或引颈高鸣,振翅凌空掠过水面舒展身姿,在粼粼波光中流转翩跹,将春日老哈河的风光勾勒得灵动而鲜活。据了解,今春已有127种、8万余只候鸟在老哈河湿地停歇。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东方

2025-04-14 18:04:00

查看详情
早读60″——我在南平为您摘要新闻

早读60″——我在南平为您摘要新闻

◇ 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将于4月17日-19日在南平举办。大会重点活动有6项,将突出“文化味”“科技感”“烟火气”三大元素,并持续深化做好人气聚合、产业融合、资源整合“三篇文章”。◇ 截至4月9日,南平全市完成植树造林10.06万亩、占年度任务100.6%,提前完成今年植树造林任务。◇

2025-04-11 10:14:00

查看详情
西辽河复苏记

西辽河复苏记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0日电 题:西辽河复苏记新华社记者刘伟、连振、王春燕曾经奔流不息的西辽河,在断流27年后,今天全线恢复过流。西辽河,这条蜿蜒在我国东北地区西部的河流,坐落于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干流长达403公里,与东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交汇形成辽河,最终汇入渤海。西辽河冲积形成平坦广阔的西辽河

2025-04-10 20:57:00

查看详情
“人防+技防” 太原市晋源区构筑起立体防火网络

“人防+技防” 太原市晋源区构筑起立体防火网络

  本报讯 “你好,看一下护林防火宣传单,请寄存打火机……”4月1日,在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天龙山进山通道口的马房沟防火检查站,护林员正在仔细检查进山车辆。晋源区强化防火宣传、火源管控、值班值守、应急准备,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构筑起立体防火网络。  晋源区晋祠镇辖区内共有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2025-04-10 06:27:00

查看详情
智慧造林新突破 北京首试无人机苗木运输

智慧造林新突破 北京首试无人机苗木运输

北京市延庆区首次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应用无人机吊运,启用荷载40公斤的无人机开展防护林苗木运输作业,单趟可精准投送十余株树苗,将原本需数小时的陡峭山地运输缩短至几分钟。新技术使苗木损伤率下降超30%,有效避免人工踩踏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显著提升造林成活率。据悉,延庆区后续将推广无人机在智慧林场管理、

2025-04-08 15:56:00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