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金融监管局揭示三大非法保险陷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4 09:13:00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聂国春)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保险旗号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6月20日提醒广大消费者擦亮双眼,谨防三大非法保险陷阱。

一是假借保险之名,销售非保险产品。部分在职或已离职的保险销售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便利和消费者信任,假借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名义,混淆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概念,以“高收益”“低风险”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非保险理财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严重违反保险行业监管法律法规。二是伪造保险合同,涉嫌集资与诈骗。个别不法分子或不具备经营保险业务资质的经营主体,通过伪造保险公司印章、制作虚假保险合同等方式,以收取保费的名义骗取资金,兜售不受法律保护、无法获得正常理赔的“假保单”,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三是以安全统筹冒充保险,资金安全难以保障。某些第三方公司以低价、赠礼、等同保险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机动车安全统筹”服务,此类机构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与消费者签订的“XX统筹”“XX互助”“XX联盟”等合同不是保险合同,如发生交通事故,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为防范保险领域非法金融活动,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示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要牢记“三招”。

一是选渠道,辨公司产品。保险属于特许经营行业,未经依法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机构购买保险产品,可通过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查询保险许可证、保险中介许可证,通过金融产品查询网站查询正规保险产品信息。

二是防假冒,辨人员资质。消费者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接受保险产品推介时,要注意查验销售人员执业信息,可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也可通过金融监管总局政务服务窗口查询其保险销售从业资格,切勿相信任何“代缴保费”服务,保费应直接支付至保险公司账户,切勿向个人账户或不明平台转账。

三是多留心,辨保单真假。投保完成后,消费者一定要留存好保险合同、保单等,可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进行保单核实,或通过中国银保信旗下的“金事通”APP查询名下保单信息,也可通过“中国银保信金融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的“扫码查验”服务功能,查验电子保单真伪。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

相关文章
零食也有“公摊”,“包装刺客”刺伤的是自己

零食也有“公摊”,“包装刺客”刺伤的是自己

一盒某八件点心,打开就只有外观能看见的八块,其他地方都空着;一箱知名品牌纯牛奶,打开却发现箱子底部用纸板隔出一层空间;一袋看着分量不少的花生,竟有许多是画在透明外包装上的“演员”;某品牌饼干,以前竖着放现在横着放,看着多吃着少……近日,零食“包装刺客”引发网民吐槽。这些误导性的包装设计,好像“华丽陷

2025-08-17 11:00:00

查看详情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顺利完成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顺利完成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获悉,8月16日17时30分至8月17日3时30分,北京天安门地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约4万人参加演练及现场保障工作。据介绍,第二次综合演练在首次演练的

2025-08-17 07:10:00

查看详情
北京出版集团参展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

北京出版集团参展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

8月13日上午,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火热开幕。北京出版集团带着满满的诚意和惊喜,精选主题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普生活、少儿教育等领域千余种精品力作及文创产品亮相书展,给申城读者带来京版好书的独特魅力。北京出版集团展位。“京”彩“沪”

2025-08-14 13:09:00

查看详情
Rokid Glasses智能眼镜将在中国香港开售

Rokid Glasses智能眼镜将在中国香港开售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8月13日,Rokid举办Rokid Glasses中国香港发布会,正式宣布公司支持广东话(粤语)的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海外版)将在中国香港开售。Rokid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该款智能眼镜侧重亚太地区,海外市场现已成为公司的“重要着力点”

2025-08-14 11:52:00

查看详情
“指尖上的银行”渐入佳境,谁更在意你的数据钱包安全?

“指尖上的银行”渐入佳境,谁更在意你的数据钱包安全?

每天处理各类银行业务的你,已多久未光顾银行网点?你是否深切体会到,无论信用卡额度的升降,还是“秒达”的风险警示,抑或各类理财产品的推荐,“指尖上的银行”越来越懂你的金融需求?“指尖上的银行”渐入佳境的背后,是各银行动辄几十亿甚至过百亿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大军的持续竞赛,数字化乃至进阶为数智化已成为各银行

2025-08-14 00:01:00

查看详情